Cable Instrumentation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产品描述

  昨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透露消息,清华“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去世了。随后,清华大学公开悼念朱令,证实了这一消息。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慢慢的出现奇怪的症状,肚子痛、掉头发,入院未愈。

  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朱令的多名同学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发出求救电子邮件,收到了两三千条回复,其中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

  后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认,朱令曾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朱令父母怀疑有人蓄意投毒,由清华大学向警方报案。

  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孙维当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警方把孙维列为嫌疑人。但由于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朱令宿舍又突然发生被盗事件,物品被破坏,使得证据缺失,案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警方一直没能找到能证明孙维就是犯罪者的直接证据,1998年8月,当地警方被迫宣布孙维被解除嫌疑犯身份。而孙维在案发后不久就出了国,加入了美国国籍,改名为孙释颜。2006年,她还发表相关声明,坚决否认自己投毒,称自己并非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

  截止今日,法律上仍旧没办法惩罚犯罪者!而且在可见的将来,通过法律途径惩罚犯罪者的希望极度渺茫,尤其是现在受害人朱令已经去世!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友们仍为朱令的悲剧感到惋惜,法律上既然无法惩罚犯罪者,那么就从道德上进行谴责,让老百姓认为的嫌疑犯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也许是对朱令最好的纪念!

  很多网友觉得,朱令是因为优秀,遭人羡慕嫉妒恨,所以被人加害。但一个正常人会因为别人优秀,而多次下剧毒吗?!肯定不会。

  所以,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起悲剧背后还有更深层面的原因,而且主要在于投毒者的扭曲心理上。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在为朱令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要从其悲剧中吸取这次的教训,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更好地识别别有用心的人。

  朱令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承之曾经是国家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母亲朱明新是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职员。他们结婚后生下了2个女儿,大的随父亲姓,叫吴今,小的随母亲姓,叫朱令,家庭非常幸福美满。

  朱令的姐姐吴今也很优秀,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却在北大生物系举办的一场春游活动中意外坠崖身亡。姐姐的意外离去,给吴承之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让朱令很长一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

  后来,吴承之夫妇及时作出调整心态,开导朱令。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的吴承之夫妇,自然会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到朱令身上。这也无形中令朱令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朱令化悲愤为力量,更努力地学习,甚至有可能出现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苛。她很可能认为只有自己更加优秀,才能够让父母感到开心,逐渐平复他们失去大女儿的悲伤。

  朱令确实也非常争气,她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化学系。朱令15岁开始有效学习古琴,技艺高超,还是北京市二级游泳运动员,长得美丽,举止优雅。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清华,她也依旧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才女。

  后来,朱令加入学校民乐队。朱令因在古琴方面的积淀深厚,很快被批准加入,迅速成为乐团骨干,网传朱令介绍同宿舍的孙维随后也加入此社团。

  而孙维参加过一次民乐队考试,没能通过。她又参加了一次,民乐队考虑到她对民乐如此喜爱,就让她加入了,这其中是否有表现优异的朱令的介绍因素,不得而知。

  在这个社团中,孙维显然跟不上大家的水平。而同一个宿舍的朱令却一直出类拔群,作为重要队员参加大大小小的节目演出。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时候孙维就开始嫉妒朱令了。最终,孙维退出了民乐队。

  其实,同为清华学子的孙维出生在经济优越的家庭,家境显赫,从小也非常聪明,在上大学之前也是一路开挂,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她肯定也受到很多过度夸奖,进而自视甚高,觉得自身就是最出色的。

  自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孙维,她的父母可能会对她过度保护、纵容,即使她犯下错误,父母也会利用金钱和人脉关系帮她擦,孙维不需要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会令其行为愈演愈烈,更不可能形成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中也有很多过度宠溺、总为孩子收拾烂摊子的父母,比如知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非常宠溺他们的儿子李天一(现改名为“李冠丰”),这导致李天一被惯得飞扬跋扈、无法无天,最终因犯下罪而入狱。

  但她可能没意识到,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比她更出色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就在她身边,朱令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虽然退出了民乐队,但还是跟朱令同住一宿舍,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不断与朱令对比中,她对朱令的恨意持续不断的增加,两人在宿舍相处中难免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这非常有可能令孙维对朱令的恨意无以复加。

  当然,朱令有可能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她自身很优秀,但她有可能将精力都放在了自我提升上,却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处理,更不知道怎么与嫉妒自己的人相处。

  她很可能也不懂得好好照顾孙维的感受,没意识到有时要收敛锋芒,懂得“示弱”的智慧,有可能在无意间对孙维造成了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据警方当时的调查,两人确实发生过不少争执。

  在这个过程中,孙维对朱令感到越来越仇恨,每次朱令取得一些成绩,受到别人夸奖时,孙维的愤怒就更加强烈。再加上跟朱令发生过不少争吵,她很容易出现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好意当坏意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而且主要是对跟朱令相关的人和事特别敏感。

  也就是说,如果凶手真的是孙维,她肯定早就对朱令怀恨在心了,是长期积累的“羡慕嫉妒恨”导致她萌发了想快速置朱令于死地的念头,并实施了残酷的投毒行为。

  朱令中毒后,很快出现了症状,但她仍坚持参加表演,忍痛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后来,朱令的中毒症状越来越严重,陷入了昏迷中。

  经鉴定,朱令的中毒剂量已超过了致死量,但她还是活下来了。这说明她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她很可能觉得自身是父母的唯一希望了,也很想要看到凶手被绳之以法。

  虽然朱令的案件一直悬而未决,但根据当年能查到的种种线索,很多网友都将嫌疑最大的孙维视作了凶手,希望孙维能获得相应的惩罚。

  可惜,在刑侦手段还比较落后、监控录像还不足的当年,警方虽然锁定了孙维是最大嫌疑人,由于直接证据被破坏,所以警方一直找不到孙维犯罪的直接证据,最后只能解除她的嫌疑人身份。后来孙维想办法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国籍,还改名为孙释颜。

  从现实角度来看,要令孙维得到法律严惩,希望极其渺茫。可是,法律惩罚不了的人,不代表道德无法惩治她!

  当年这个案件轰动一时时,孙维已经在国内“出名”了。虽然缺乏法律证据,但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朱令去世,孙维这一个名字再次被大量曝光,网友们还知道了她的新名字,叫孙释颜,是美籍华人,我相信,至少在国内,她已经被“社死”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将来她想回国,重新加入国籍,是不可能的了。即使回到国内居住,网友也会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不断谴责她以及为她洗白的人。

  我们要记住这个案件,记住孙维(孙释颜)是此案最大的、最大有可能的嫌疑犯,甚至形成条件反射“清华大学投毒案--美籍华人孙释然”,这就是对受害者朱令最好的悼念!

  在老百姓眼里,清华、北大的学生是国内的顶尖人才,智商和品德应该是最优秀的、最值得推崇的。结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竟有天之骄子存有如此恶毒之心!

  所以,希望大众要通过这一个悲剧吸取这次的教训。不要盲目地以为表面优秀的人,就一定品格正直,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意识到人性险恶的一面,尤其是要识别人格障碍者!

  因为人格障碍者很难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出狱后,他们极有可能会再次犯罪,而且罪行往往更严重!他们清楚地知道犯罪的后果,既然都要判刑,那就不惜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一,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遭人嫉妒,那就更应该掌握人格障碍的知识,懂得识别人性中的恶。

  我们多次提及,任何一个人都要懂得识别身边的人格障碍患者,这在关键时刻甚至能保命。

  人格障碍患者有3个典型特征:严重缺乏同理心,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

  说得简单一点,人格障碍患者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会采取完全外归因模式,即把责任都推卸给外界或者他人,但从不自我反省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所以他们内心的愤怒会不间断地积累,最后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多凶手就属此类。比如,2004年,因为跟舍友产生口角冲突,在宿舍内连杀四人。

  比如,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名研究生黄洋遭同寝室的人投毒后,医治无效死亡,投毒者正是黄洋的舍友林森浩。这个案件跟清华投毒案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令人欣慰的是,警方及时找出了真凶,并将其绳之于法!

  202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该校数学系老师姜文华以割喉的方式,残忍地将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杀害。据网上传闻,姜文华觉得自身遭到了院领导的陷害、打压,不但没升迁的机会,还面临辞退的绝境,最终失去理性,做出了极端的报复行为。

  还有,今年5月,在武昌到惠州的K435次列车上,两名男子在两节车厢连接处疑似因抽烟问题而发生了冲突,其中一名男子突然拿出刀,刺向另一名男子,被刺男子殒命。

  除此之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也很有可能会作出报复社会的行为。

  如果这些人格障碍患者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未得以修复,且未培养出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那他们的人格障碍是极难逆转的。所以,作为大众,我们要学会保护自身,提高对这部分人的识别能力,懂得如何与其保持距离,即使不得已要与之相处,我们也要具备与他们友好相处的智慧与能力。

  善良并没有错,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但善良是要分对象的,一味地对人格障碍者善良,就会上演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农夫”总是善良对待恶毒的蛇,那是非常愚昧、无知的,非常容易被反咬一口。

  为了让孩子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父母不能只告诉孩子社会美好的一面,让孩子以为“好人有好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意识到社会也有阴暗面,我们要看清人性恶的一面,提高为人处世的智慧,保护好自己与家人。

  第三,当我们遭遇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时,不要认为时间能疗愈一切,而要有意识地去修复创伤。

  朱令的姐姐意外去世,这对朱令以及其父母都是重大的心理创伤。跟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看似走出了悲伤。但实际上,他们内隐记忆层面中的心理创伤、创伤带来的不良认知也仍在,并持续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吴承之夫妇痛失大女儿后,对小女儿朱令投入了更大的教育精力,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朱令身上,这令朱令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

  朱令为了不辜负父母,她也要求自己必须更加优秀,会追求完美,形成一定的强迫型人格异常,而没意识到有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

  如果朱令及其父母有意识地修复朱令姐姐意外离世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调整出更理性的认知和处世方式,或许朱令能够躲过这一劫。虽然这个案件的主要过错在于凶手,但朱令父母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

  所以,如果我们在人生经历中遇到了一些重大心理创伤,我们别以为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有些心理创伤看似已逝去了,我们想起来也比较平静了,但如果一直得不到修复的话,它有很大的可能性持续影响我们的精神心理健康状态,导致我们作出一些不够理性的决定。

  甚至,这个心理创伤可能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地雷”,当我们遇到一些类似事件时,这个创伤快速被激活,导致我们的情绪出现剧烈波动,甚至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高要求和不断“鸡娃”下,他们确实成绩优异,获得很多掌声和表扬,甚至是过度夸奖。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很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导致他们变得自以为是、自负自大、争强好胜,渴望能一直得到外界的夸奖及肯定。

  若他们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无法再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们非常有可能会接受不了打击,慢慢的出现嫉妒、怨恨的心理,又或者陷入自我否定,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孩子目前很优秀,这确实值得庆贺,也要给孩子肯定。但希望父母们避免对孩子过度夸奖,还要引导孩子树立起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保持谦卑,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不要盲目跟别人比较,也不要过分看重外界的评价,而是设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自己跟自己比,照着目标前进,向内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他产品